“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学术史述略

黄俊棚 龚 伟
2020-05-18

南方丝绸之路.jpg


一、“南方丝绸之路”学术史述略

南方丝绸之路作为一个学术命题提出于上世纪80年代,这一学术命题的提出实际上和当时社会需要关系极大,如李绍明先生介绍到:“1987年中共中央第13号文件,号召重开‘南、北丝绸之路’。四川省内学术界形成了成、渝为中心联系滇、黔两省共三支队伍,进行南方丝绸之路考察的活动。”早在1987年之前,四川学术界便有学者对“南方丝绸之路”学术概念进行研究。1984年童恩正先生谈道:从成都地区经云南、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到达中亚的商道,即以后所称的南方丝绸之路或滇缅道”,随即负责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综合考察》研究。1981年李绍明先生组织“六江流域民族调查”将“南方丝绸之路”纳入到六江流域民族调查中主要古代交通路线考察。在童恩正、李绍明两位先生的引导下,“南方丝绸之路”成为1985-1990年代初西南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课题,并形成了一系列成果。早期“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主要依托于西南地区考古学界和民族学界,参加这一时期研究的学者群主要学术。背景是历史学、考古学和民族学领域的专家。这使得“南丝路”学术命题的研究具备多学科交流、合作,学术内涵丰富等特点。这一时期的南丝路研究,基本上厘清了国内南方丝绸之路的主要干道情况,及其沿线的历史、民族、文化等情况。

进入到21世纪,四川及西南考古界不断的挖出重大遗址,其中以金沙遗址、十二桥遗址为重要代表,更加丰富了古蜀文明,同时也为研究古蜀对外交流情况提供丰富材料。学术界在这一时期更多是自觉性的突破,在丰富的考古资料基础之上,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再次出现繁荣局势。如不断的大型学术会议、会展、重大课题的召开和立项。这一时期的南方丝绸之路研究在前两个时期的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许多重要考古资料,使得“南丝路”研究具备极强的学术自觉性。新时期学术界不断地加深对南方丝绸之路的认识。南丝路研究也与西北丝路、草原丝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相联合,开始从区域转向整体视野的研究路径。



茶马古道口.jpg


二、“茶马古道”学术史概述

最早对“茶马古道”的学术命题进行学术探讨的是陈保亚先生,他撰文提出“滇川藏三角地带的纵横交错的茶马古道”,并且介绍到关于茶马古道的早期考察是1988-1991年间由木霁弘、陈保亚、秦臻、李旭、徐涌涛、李林六位对川、滇、藏三角地带的茶马古道做了三个月的步行调查。陈氏提出“茶马古道是亚洲大陆上庞大的、以茶叶为纽带的古道网络”,在文章中陈氏主要梳理的是滇茶和川茶入藏的道路网络。随后学界对于“茶马古道”的学术命题基本上都指向“茶马互市”,茶马互市是始于隋唐、兴盛于宋、延至民国时期的西南商路贸易。1994年向翔先生撰文认为“川滇边三角地区长期以来确实存在过若干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的贸易中心,同时客观地存在着一个由马帮驿道组成的茶马古道网络。”

随后学界对于“茶马互市”的研究进一步推进,如格勒先生撰文认为“茶马古道是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历代中央王朝通过‘茶马互市’和‘茶马古道’,更加巩固了西南边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除此之外,陈保亚、木霁弘先生对“茶马互市”与“茶马古道”之间关系再有论文辨析,认为“在茶马互市之前,西南地区的民族古道、盐运古道和马帮古道对茶马古道的最终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并且将盐帮与马帮纳入到茶马古道内涵范畴。陈保亚甚至进一步将丝绸之路、藏彝民族走廊和百越民族走廊都纳入到向茶马古道转型,成为茶马古道的一部分。这一学术研究路径下,学界基本上分滇、川、甘青三大地域分别有学者对当地所存在的茶马古道进行推进研究。其中达成不少共识,但是对茶马古道线路还是略有分歧。另一方面茶马古道与南方丝绸之路之间关系研究,学界也尝试有所推动,如2008年在四川邛崃召开的“南方丝路与民族文化论坛”发表《“南方丝路”和“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倡议书》。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茶马古道”的学术命题起,学术界对于茶马古道的学术建树主要在于将存在于川滇藏地区的贸易古道与历史时期的“茶马互市”联系起来,推进了古代西南交通史、民族史和边疆史等领域的研究。究其本质,茶马古道学术命题是以“川滇臧大三角区域的贸易交通网”为起点,关注的是大宗贸易商品茶叶为主的贸易,其学术的最基础背景无疑是唐宋时期兴盛的“茶马互市”。若脱离这些而无限的扩充其学术内涵,不仅与丝绸之路的概念产生更大程度上的重合,也是更大程度上的混淆,这样显然是不利于弘扬“茶马古道”学术命题价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