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拱辰楼和星拱楼的历史与文化

向杰
2021-01-30

DJI_0001_xxx.jpg

继一九八二年国务院将大理古城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后,一九九四年 一月三日国务院又次将大理州巍山古城列入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至此,大理作为一个祖国西南边陲的地一级区划内拥有了两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在全国地区一级特别是 30个民族自治州中是绝无仅有的。

古镇巍山,境北连大理,向东往昆明。內通川贵,外至缅印。乃四通八达吉祥地,茶马丝绸路要冲。清人蒋旭在《康熙蒙化府志》中描述“两江天堑,四塞墉崇,东枕文化,南倚瑰宝”,足可见巍山的魅力!作为南诏发祥地,巍山古城呈棋盘式布局,城方如印。

唐初,白子国王张乐进求禅位于巍山豪酋细奴逻,遂于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统一了蒙舍川,建号大蒙国亦称南诏。蒙氏三代经略八十年后,到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细奴逻的重孙皮逻阁自称南诏王。南诏建国后先筑王城于图山,到公元730年始建都城于蒙舍川(今巍山古城村南)。

公元738年皮逻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建立了历史上有名的南诏国,服唐王朝,并迁都太和城。南诏迁都洱海地区后,作为发地的蒙舍川古城池随着历史岁月的沧桑逐渐废弃。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军袭破大理云南改土归流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适朱元璋在全国广筑城池的浪潮中,朝廷借在当地屯垦的明军劳力资源,于南诏大理国在蒙舍川的宗教活动场所上始筑的土城扩建为砖石城。城建四门,上树谯楼。东曰忠武、南曰迎熏、西曰威远、北曰拱辰城方如印,中建文笔楼星拱楼为印柄。取意“玉玺藏此,魁雄六诏”。星拱楼形体瘦高,城楼檐牙高挑,楼通高11米,由木结构城楼与砖石结构基座两部分组成。基座面阔、进深均为18.7米,通高6.3米,基座石砌,四向贯通,门洞作券顶。楼作亭阁式,为抬梁与穿斗相结合梁架,重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为9.75米,楼底层四周设廊,上、下四周皆置七踩斗拱,屋面四翼角飞檐高翘,弧度柔和,加之饰以高空花脊,使得整个建筑的外观秀丽飘逸、玲珑剔透。星拱楼几经被毁,曾亮度重建。历经百年仍能作为古城的核心,熠熠生辉。楼下十字大街以南北街为中心轴线,通达四方城门。

在巍山古城众多的古建中,首屈一指的就是巍耸城关的北门拱辰楼。1993年拱辰楼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拱辰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25.76米,进深15.7米,高16米,共有三层拱辰楼建在长47.1米,宽26.6米,高8.1米的砖砌城墙上,楼下为城门洞。由28棵合抱大柱支撑,四面出厦,楼四周设廊,整个建筑用料粗大,上檐四角用檐柱,屋面比较平缓,出角短,起翘小,一字平脊,更显气势雄伟、浑厚。南北城墙有城垛。登城门可望全川,遥看层叠山峦,自然风光人文建筑尽收眼底。拱辰楼南面檐下悬挂“魁雄六诏”大匾,“魁雄六诏”大匾,面檐下悬挂“万里瞻天”巨匾。两匾书法气势磅礴,浑厚有力,一气呵成。如此高大雄伟的明代古楼,完整地保存至今,在云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现已成为巍山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岁月沧桑,拱辰楼亦几经修葺,南明永历四年(公元1650年),拱辰楼初修将三层重檐改为二层。历经三百多年后,由于风雨剥蚀,栋梁蛀朽,城台酥松,层顶渗漏,楼体变形危在塌圮。201513日凌晨249分拱辰楼起火,拱辰楼基本被烧毁,后重建。

漫步城中不难发现,城中民居建筑仍多保留了明清建筑风格,保持着“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基本布局,符合白族民居建筑的间、坊、院、群体的规律性,主次分明,古朴典雅。通达的交通带来的是包容的文化,巍山人将天地脉象与人文运势相融,积淀了巍山古城的独特风情,给探寻滇南厚土建筑本源的后人带来了无限的惊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