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孟连宣抚司署,位于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城西娜允古镇,原系傣族刀氏土司衙门。孟连,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为“木连路军民府”,明永乐四年(1406年)设孟连长官司,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封为孟连宣抚司,至1949年,刀氏土司共传袭28任,持续时间长达660年。这座土司衙门的遗址保存至今,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连宣抚司署的历史沿革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廷在怒江西岸设柔远、茫施、镇西、镇康、平缅、麓川等路,全面推行土司制度。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在孟连设“木连路军民府”,委任傣族首领罕罢法为总管,孟连土司制度由此开始。其管辖范围除孟连城外,还包括蒙雷甸(今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蒙索甸(今西盟佤族自治县勐梭镇)、俄麻甸(今孟连县勐马镇)等地。
明代设孟连长官司。据《明史·云南土司》载:“孟连长官司,永乐四年(1406年)四月设……隶云南都司,命刀派送为长官,赐冠带印章。”又据《明史·职官》载:“长官司,长官一人,正六品。”后来,孟连长官司辖地不断扩大,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载:东北隔澜沧江与威远州(今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相望,东南与车里宣慰司(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接壤,南与勐艮府相连,西以喳里江(萨尔温江)与木邦宣慰司(今缅甸腊戍、东枝一带)为界,北与勐缅司(今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和孟定府(今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和沧源佤族自治县)毗邻。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刀派鼎被授予孟连宣抚司世职,官居从四品,管辖范围与长官司时期相同。孟连土司的声誉由此大振。
1912年开始,全国实行共和体制,而云南边境一些地区仍延续旧制保留土司名位,照例予以世袭,管理所属村寨,享有清朝时期的土司特权,孟连宣抚司署仍然是土司行使统治权力的衙门。
1949年4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澜沧临时专员公署成立,宣布废除土司制度,委任原第28任土司刀派洪为孟连县临时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历时660年的孟连土司统治制度结束,宣抚司署由孟连县临时人民政府管理。
1965年,孟连宣抚司署被公布为云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孟连宣抚司署为馆址和1985年建成开馆的孟连县民族历史博物馆,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孟连宣抚司署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孟连县民族历史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三级博物馆,自2010年1月1日起免费对外开放。
孟连宣抚司署的建筑特征
孟连宣抚司署作为旧中国土司制度和孟连历史的见证物,至今仍然完整保存着以古建筑群为代表的一大批珍贵文物。司署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毁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现存建筑群为清光绪四年(1878年)在原址上重建,位于娜允古镇内,背靠金山,面对孟连坝子,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占地面积6738.19平方米,由门楼、议事厅、正厅、东西厢房、粮仓、厨房等组成,为独立的建筑群。主体部分是由议事厅和后宅组合而成的一个对称式带内院的二层建筑,后宅部分为一正两厢(包括正厅和东西厢房)布局,围成一个四合院,各建筑单体之间有回廊相通。
主体建筑议事厅为三重檐歇山顶干栏式木建筑,檐下施以斗拱和浮雕工艺装饰。底层架空为开放式厅堂,设有地楼和座栏,是土司观赏歌舞和休息的地方,也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场所。每年的春节、泼水节等重大喜庆节日,土司衙门都要为百姓开放3天,地楼也就成了土司接待百姓的地方。楼上是土司议事、任免下属官员、举行庆典等活动的议事庭,有装饰精美、取材于傣族传统民间金水漏印工艺的藻井,藻井下有饰以金水漏印的佛龛。议事厅上二楼的主楼梯没有设在正中,而是安放在议事厅的东侧;厅内也没有采取一般的横向布局,而是采取纵向布局,保留了干栏式建筑的风格。
后宅部分作一正两厢布局。正厅为后宅的主体建筑,为一楼一底硬山式屋顶,前檐额枋上各有象鼻昂大斗拱6朵,檐下施以浮雕工艺装饰。楼下为半开放式厅堂,两个暗间的前端设背靠式座栏,是土司及家人休闲的地方;楼上由土司居室和客厅组成,东侧为客厅,内设有勐神神坛,傣语称“丢娃啦勐”,是官员从事祭祀活动时必备的器物。“勐”系傣语,指广大的地区;“勐神”即土司统辖区域内所有神灵的统领。西侧为刀氏土司居室,分为3间夫人房间和公共通道,公共通道中设有祭祀祖先的家神和土司休息处。正厅虽为“正房”,但内部空间并未作“明间堂屋,一明两暗”式的划分,而是作三进纵向递进式划分。这是因为作为土司,妻子不限一人,其他家人也不住在一起,所以才作这样的划分。
东西厢房为一楼一底硬山式屋顶的对称建筑,东厢房是部分官员办理公务的地方,西厢房是土司子女居住的卧室。西侧是厨房,东侧是粮仓。门楼为木结构单檐歇山顶式大门,檐下施斗拱和浮雕工艺装饰,有石踏跺13级,是土司门第的象征。
由孟连宣抚司署的建筑特点,可以看到一种建筑的文化现象:外部和内部空间的错位,形式和内容明显的对立。整座建筑从总体上看,中轴明确、严整对称,事实上它与中轴、对称没有直接联系,而是以汉式的建筑形式包容了傣式的传统文化。借助于汉式建筑的外在形式来显示土司统治的威严,没有突破傣族传统空间观念以表明传统力量的顽强,仿汉式建筑与傣族传统建筑形式的对立,外部空间秩序与内部空间秩序的对立等,这是孟连宣抚司署建筑文化现象的实质。
孟连宣抚司署的学术价值
承载着孟连土司制度的历史。孟连的土司制度在边疆民族地区沿袭660年之久,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屈指可数的,而孟连宣抚司署所在地始终是孟连土司实行统治的治所。
展示了旧中国土司统治制度。孟连宣抚司署不但完整保存了司署的建筑格局及其功能,还记录了孟连土司历史的沧桑变迁,保存了非常珍贵的土司文物,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有史、有址和有文物的土司衙门,是研究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土司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
娜允古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娜允古镇历经了700多年的历史沧桑,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规模和轮廓,被称为“中国仅存最后一个傣族古城”,于2001年1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娜允古镇被评选入“云南十大名镇”;2008年10月,娜允古镇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选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孟连宣抚司署位于娜允古镇内,作为旧中国当地政治文化的核心,至今仍是娜允傣族历史文化的中心。
人文景观与周围的自然美景交相辉映。以孟连宣抚司署为中心的娜允古镇依山傍水而建,前面是四季长流的南垒河,背后是以龙血树群落为重点的竜山自然保护区,使文物保护单位与自然保护区相映成趣,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张增祺、邱宣充、李炳南等12名文博界专家对孟连宣抚司署价值评估时强调:孟连宣抚司署是旧中国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18座土司衙门中至今保存最完整、规模较大的一座,也是现存唯一由傣、汉两族建筑风格完美结合的建筑群,其建筑结构与布局既遵从了我国传统的建筑工艺,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研究孟连历史和土司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建筑学价值。